真實1942:民國政府做過的那些事兒
【編按,今年時值抗戰爆發80周年。紀念抗戰的網路文章又呈紛繁之勢,有的文章寫的是真歷史,有的文章杜撰歷史,歷史可不是橡皮泥,愛怎麼捏就怎麼捏。雖然本文在網路上已傳佈甚廣,但我們認為有必要再與諸位分享。原因在於《1942》這部電影有一定影響力,足以造成許多人對於史實產生錯誤印象。本文就是針對電影中的種種曲解進行舉證辯駁。】
馮小剛的這部電影不少人看過,但內容是穢史
前一段時間,電影《1942》在各地熱映,用大片的鏡頭去展現1942那段饑荒歷史。但是該劇是以文學小說為基準,離1942那段真實歷史還有相當遠距離,甚至很荒唐,且不少歷史塵霧被遮蔽,所下的歷史結論更像是宿醉未醒寫下的迷糊之筆,膚淺,草率至極。所以我寫下這段文字對真實的1942做一個注解。
一:關於河南的自然災害
河南在當時歷來就是自然災害頻繁光顧的地方,頻繁到什麼程度呢?有過統計河南省在1850-1949年的100年間,共發生11次重大早災。1001年至1948年共發生蝗害215次,平均每四年多就有一次蝗害發生;而1913-1948年間共有35年發生蝗災,幾乎每年都有蝗災記載,其中重大蝗災就有8次。(《擴大捕蝗運動》,《河南民國日報》,1943 年 7 月 1 日,第 1 版。)
從這個表就可以看出,這次災難既不是空前,也不是絕後,而且大有先例在前。且特點是每次多災併發,範圍波及廣。這絕對是自然災害頻繁光顧的地域。
二:1942河南災害正處於抗日戰爭前線的大背景
大家都知道1942年是什麼年份,那是抗戰進行最激烈的年份。河南更加不例外,有過統計,1943年底,有63縣淪陷,全省戰場面積達15萬平方公里。這是什麼概念呢?全省當時有111個縣,淪陷的縣就占了一大半,且戰場面積佔全省面積的92%!在這種國難當頭,激烈抗戰的時期,發生任何大的自然災害都是雪上加霜,意思河南當時正處於抗戰最激烈的前線,民國政府的災害救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救濟難度可想而大。另外說一句話題外話:1942小說的作者劉震雲先生的老家延津縣1938年3月就被日軍佔領了,也就是說,日軍實際已經控制這個區域,以至於小說那段:“… 1943年日本人開進了河南災區,這救了我的鄉親們的命”。真是讓人莫名其妙,當然這一段黃道炫先生已經詳細描述過,我就不再重複了。
說到日軍佔領導致民國政府救助困難,有個具體例子。由於中國自然災害頻繁和國內戰爭屢次發生,產生大量難民。所以戰前民國政府成立了“賑務委員會”,抗日戰爭爆發後,又新建“非常時期難民救濟委員會”,後由於戰爭規模擴大,又撤銷建立“賑濟委員會”,統一處理戰爭時期難民救濟。且把當時整個中國化為8個救濟區,其中河南分屬第4、第5、第7救濟區,但由於第4、第7救濟區所轄區域大部分淪陷,根本無法救濟,所以撤銷。這時候民國政府有放棄這些淪陷地域救濟嗎?沒有,其後新增第9救濟區,具體負責兩個救濟區的業務——在難民轉徙路線上,設立26個難民運送總站和132個分站、166個招待所,建立起覆蓋主要難民區和難民線的救濟網路,隨時對難民進行接濟、運送。當然劉震雲先生小說是看不到這些的。
三:民國政府真的是在白修德等新聞界的壓力下才開始緊急進行災荒救助嗎?
說清楚這個問題。得首先說說民國政府整個1942河南災害救濟過程,其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第1階段:自1942年1月至10月間,側重災情之調查及救災計畫與辦法之擬訂,詳細調查各縣災情和戶口,並把全省戶口定為四個標準:一是充足之戶,二是自足之戶,三是不足之戶,四是待救之戶。設立省縣鄉鎮各級救災委員會,辦理一切救災事宜。
第2階段:自1942年10月至1943年1月,按照已定計劃及辦法分別實施,以賑款、賑糧、平糶為主,各項救災工作都分別展開。
第3階段:自1943年年2月至6月,亦即救災工作最緊時期,以工振、扶植生產等為主。以鄉鎮為單位普設粥廠湯廠,大量配發救荒食品。
第4階段:為救災善後工作。招撫流亡、災民歸耕、興辦農田水利、籌貸秋種、補充耕牛農具、防治疫病、加強合作事業、減免田賦積欠及賡續收養災童等措施。
而其他一些新聞媒體是什麼時候開始報導河南災荒呢?下圖是《大公報》報導河南災荒的過程。
大公報最早關於災荒一篇短評時間都已經是1942年9月30日了。那是什麼時間段呢,那已經進入民國政府救災第2階段了,河南省救災委員會9月份都已經成立了。
而白修德更不用說了,他寫的那篇在時代刊登的報導已經是1943年3月份的事兒了,那已經是民國政府救災第3階段了。如果等這些人報導出來,民國政府才匆匆忙忙像趕鴨子上架一樣救災,那災民豈不是要等的黃花菜都涼了?哪還有時間災情調查,籌備救濟救助?
所以一些人得出這場饑荒主要是在美國記者、美國報界的干預下、在美國輿論的壓力下民國政府才匆匆實行救助措施的結論,是無比荒謬的。
四:民國政府1942真的不救災或者消極救災?
1942年災情發生後河南省就立馬派員查勘各縣災情實況然後申報中央,並派災情調查委員會委員劉莊莆、楊一峰等赴重慶,呈請民國政府中央,將本省賦額500萬石減為280萬石(也有另一說法:賦額420余萬石減為250萬石),減少將近一半。後河南就成立了——河南省救災委員會,並確立救災原則:
(一)自民國三十一年九月起至三十二年六月底止,為全力辦理救災時期。
(二)減輕人民及地方之負擔,以不影響抗戰之進展與河南省施政之推行。
(三)頒佈救災之法令、計畫與辦法,務使完全付諸實施,期達圓滿效果。
(四)寬籌經費,使災民全數獲得生命及財產之保全。
(五)採購大批糧食運濟災黎。
(六)策動救災工作,使災民全數獲得生命及財產之保全。
(七)使災民得以不廢生業,外逃災民得以於麥收後仍得及時歸耕。
——(《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主計處檔》,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檔號:6/3098)
河南省救災委員會自1942年9月成立起,至1943年底結束止,至少召開會議34次,決議各項有關救災案件達四百餘件。並制定《緊急救災實施辦法》、《獎勵各縣紳商富戶自動救濟災貧辦法》、《調劑民食辦法》、《節食救災辦法》、《緊急救災實施辦法》、《收養難童辦法》、《牲畜保育辦法》、《開倉貸穀辦法》、《倉穀散放辦法》等。
涉及到具體救助措施大概分為6個方面:
1:廣籌賑款賑糧
民國政府中央分別三次緊急撥款共3400萬元救災,按災情輕重配發各縣。
還有河南省救災委員會到1943年12月底共收到國內外各社會團體, 慈善機關、個人及各方面募捐款額共計1051萬元。
美國聯合援華委員會撥來救濟專款及旅外華僑捐款助娠共計1109 萬元,加上各界如陝西,甘肅,四川等捐款400多萬元。
2:救濟災民
救濟數十萬上百萬的難民是一項龐大複雜的工作,前期準備立法,條令規範,後期物質準備涉及到方方面面,以下我列出全部是民國政府1942年所做的事兒,睜大眼睛看好,這些不是文學描寫,不是電影抒情,而是民國政府在抗戰時期,國難當頭,在河南前線為民眾所做切切實實,且力所能及的事。
大大小小的工作繁多,但大概可分為5個方面。
(1)設立難民收容所。
當時難民收容所有一套嚴格執行程式,它一要接送政府組織疏散的難民,二要聚合、收容自發逃亡的難民。收容所向難民提供簡便的食宿和茶水;對過往難民登記造冊;對身體有疾病的難民還要進行救治,1942年河南省衛生處還曾抽調第一、二、三衛生所及省立醫院醫護人員,組織臨時防疫注射對5隊,在魯山等地的收容所為難民注射疫苗。為了使難民轉化成抗戰有生力量,收容機構除了向難民提供食宿、醫療條件外,還對入所難民實施組訓、教育及開展生產自救活動,為年輕力壯者介紹職業或酌貸資金,使其自謀生路。
收容所當時物質限制,條件肯定不如人意,不過能在當時那樣惡劣的局勢下獲得收容救濟,已經屬於非常幸運之事。而且,收容所的開辦及其發展,不僅在較大程度上緩解了難民的無序逃亡、減少了無謂的傷亡,而且還保護了一批抗戰生力軍,各收容所的難民中,經過短暫的收容、休整、組訓後,甚至還有不少人參軍抗戰。1943年前均由收容所登記收容遣送的難民總數達10余萬人。
(2)運送難民,幫助難民遷徙。
無組織的遷徙不但加重難民個人負擔,也給救濟工作造成更混亂的局面。賑濟委員會所以在各地設立運輸難民的官方機構——運送配置難民總分站,並制定《賑濟委員會運送配置難民總分站及招待所辦事通則》。
1942一1943年旱災期間,為救濟逃亡難民,河南省政府採取了幾項措施:
一、電陝、鄂、皖等豐收省份,各本救災恤鄰之旨,對豫民入境賜予安置。
二、規定管理災民計畫,電令各縣對確無生路之災民加以登記編組,發給證明文件,批准出境謀生,並在沿途制定管理或派員護送,以免滋擾。
三、由省販濟會在洛陽組設辦事處,協同洛撞難民總站辦理赴陝災民運送計畫事宜,由省府撥款匯交洛撞總站代發救濟費,難民每人發給伙食費5元以資補助。——(河南省政府編印:《河南省救災工作總報告》,第52頁。)
電影1942表現出的難民遷移大部分非常混亂無序,當然這個只是文學青年和導演的幻象,但不是歷史。
下面這張圖是河南省葉縣難民招待所公函,裡面關於1940年沿途接送,轉交難民的程式,很顯然要求是非常嚴格的:
河南省葉縣難民招待所公函(葉字第32號)
案奉河南省販濟會洛救字30代電開以查南召原規定由該所疏散難民,縣份嗣後改歸鄭縣收容站遣送,再查南召固定疏散難民數額連同增加三成數,共應收養難民1,992口。至10月份止,據該縣呈報已收養難民數為998口,比較定額尚相差半數。除電飭鄭縣收容所停送及南召縣政府接收外,仰仍由該所遵照遣送舉報為要等,因奉此。茲資遣難民陳有等大小共210名,除資遣按照規定每大口、小口發給9角、6角,並將難民照數點交葉縣縣政府派警4名護送外,相應造送難民戶口清冊一份。函請貴府查照接收並將中途未到人數賜覆為荷。此致南召縣政府。
計送難民戶口清冊一份。
主任沈延年(章)
中華民國29年元月17日
附貼收據:
收難民211口,內有難民蘇申及其婦人現無到召,在碾盤莊暫停產子。除蘇申夫婦倆口外,實收難民209口。②
(《河南省政府對南召、范縣遣送難民指示、訓令》,河南省檔案館,檔案號:M08一49一1394)
(3)對災童的救助
河南省政府按照善後救濟計畫的規定,令各縣及省立兒童保育院,將臨時收容的兒童分兩類處理,有家可歸者一律遣散歸家,赤貧無自活能力者仍照舊收容。並在周口增設省立第二兒童保育院,及在一、五、六、八、九、十、等區專員公署所在地各設立兒童保育院一處,每院額定收容人數均為500名。後又擬定《整理救濟院收容童嬰辦法》,將各縣救濟院編制擴充,院長改為專任,經常事業費亦予增加,收容數額,計一、二等縣每縣規定300名,三、四、五等縣每縣200名,貧民不分等縣,一律不得超過100名,所需伙食,隨1943年度倉穀加積備用。(河南省政府編印:《河南省政府救災工作總報告》,第38一41頁。)總計各縣臨時收養災童數達98250名。救助災童法令規範的細緻和成果,足以見當時政府對災童重視程度。
(4)設立粥廠
災荒期間災民面臨之立即性問題即是饑餓,設立粥廠以濟災民實為當務之急,當時蔣中正為救濟河南省災民,即令河南省政府於隴海鐵路沿線重要地點設立粥廠救災民。(《總裁關懷豫災撥款普設施粥廠》,《中掃聯合版》,重慶,民國三十二年二月三日。)總計各縣共設立大小粥廠4289 處。
(5)查放餘糧
各地大戶餘糧每多囤積居奇,在這種災荒嚴重時期,河南省政府通知各縣所有大戶存糧除應繳征實徵購積穀、種籽及自食外,應即一律予以查封,貸借災民或令平價出售。總計河南省八區查放倉穀餘糧數目共357145石,其中小麥90913石,谷米266994石。(《河南省各區查放餘糧情形報告》,《社會部檔》,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檔號:11/631,民國三十二年。)
3:辦理平糶(平糶——指官府在豐收時用平價買進穀物,以待荒年平價賣出)
由中央貸給豫省平糶周轉基金1億元,設立平糶委員會,派員分赴陝、皖、鄂等省採購平糶糧,並於洛陽南陽等處組織平來運銷站。從陝、皖、鄂總共購進平來糧2405萬斤,先後撥友各段運銷站配銷各縣。
4:舉辦工賑
興建水利工程是解決地方糧荒最佳方式,於是省當局要求各縣積極興辦農田水利,開渠鑿井、築路等工程,實行以工代賑,並且由農工銀行貸款100萬元辦小型水利工程,以及由中央補助150萬元用於工賑浚河、泛區築堤工程等。(《黃河水利委員會關於興修河南省犯區及淮城堤堰工程報告》,《行政院檔》,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檔號:2/10012,民國三十二年。)
5:舉辦農業貸款
這裡分為4個方面:
(1)麥種貸款
(2)晚秋種籽貸款
(3)油菜種籽貸款
(4)耕牛貸款
其中由於1942年麥歉收,農民多感種籽缺乏,河南省政府與中國、農民銀行協商,撥給麥種貸款500萬元,分配災情特重最重縣份。而耕牛貸款是1億元平糶基金中拿出500萬,貸款給農民購買耕牛,以增進生產。
6:節食救災
這一段呢我打算放到下一個疑問再說。
五:餓死災民還是餓死士兵?
電影《1942》預告片開頭就出現這幾個字做噱頭,我彷彿看到了莎士比亞名句:“生存還是死亡”的影子,莎士比亞這句話很有意義,但是“餓死災民還是餓死士兵?”更像是一個無釐頭的電影想像而已,所以上一段節食救災,我要放在這一個疑問來寫,因為這句話在真實的歷史面前沒有任何意義。
要麼餓死災民要麼餓死士兵——當時在河南真是這兩個極端嗎?答案是否定的。反而實際上1942年駐防軍隊節食救護災民例子大量出現,緊急情況甚至還有軍糧調撥給災民救災。
我舉幾個例子:
如第一戰區各部隊駐防河南省目擊各地災荒,為響應救災運動全體將士每月減食兩餐,以三個月為期,由42年12月份開始將節食,然後將所得全數振災,各部隊機關官兵節食振糧共集小麥300萬斤,河南省政府乃訂定振糧發放辦法及時救濟災民。(《河南省第一戰區各部隊節食救災情形》,《社會部檔》,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檔號:11/639,民國三十二年。)
第34集團軍各部隊機關學校以豫省災情奇重饑民遍野,43年入春以後更感待救之殷,自動發起節食振災運動,各官兵學員生每人每月由主食內節餘麵粉二兩,以十日為期,共得麵粉5166 袋又16 斤14 兩,由駐陝糧秣處匯扣撥交。
駐澠第17軍響應節食救災,聯合當地各界組織救濟災民委員會,由駐澠軍官兵節糧就地暫撥150000斤,並撥款分在該縣羊河、義馬坡、頭街、白羊山、杏樹園、天壇村、禮莊寨、南莊、段村、白龍溝、下關等地處設立粥廠十一處,又加撥節糧16000 斤繼續施粥,至麥收後始行結束,拯救災民甚多。(《駐豫將士節食救災》,《中掃聯合版》,重慶,民國三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
第36集團軍為回應節食救災,撥振糧40000 斤交由各級政治部會同新安縣政府督同地方保甲長散發災民以資救濟,河南省政府並經電令該縣縣長妥予協助辦理。(《河南省振務報告》,《社會部檔》,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檔號:11/625,民國三十一年至三十二年;<駐軍回應節食救災>,《大公報》,民國三十二年五月三日。)
第93軍節食救災,以軍官兵減食一日,計得大米28,492 斤,撥豫省振災,經河南省政府派員領放完竣。第166師為節食救災,於43年1月全體官兵各絕食一餐,共節軍米8,865 斤,由河南省振濟會派員洽領撥發災黎。後方勤務部第五辦事處為節食救災,全體官兵夫一律節食,共計節餘小麥1,800 市斤悉數捐充救濟,經配撥方城1,000斤、內鄉800 斤,並先後領發災民。(《河南省救災報告》,《社會部檔》,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檔號:11/631,民國三十二年。)
緊急情況下,甚至軍糧調撥賑災也有發生,比如當時由陝西購置的平糶糧配置各縣,非常費時,且耗損勞動力,鑒於此,由河南省糧政局與第一戰區兵站總監部及各縣平糶委員會訂定軍糧調撥辦法,分別貸放魯山、南召、南陽、鎮平、浙川、盧氏等六縣,61共計撥借35,000 包,供災民食用。(《河南省貸借軍糧實施報告》,《社會部檔》,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檔號:11/635,民國三十二年。)
而且還要看到這些部隊節食救災的背景是在什麼情況下呢?1942年,在河南駐軍部隊涉及到國軍第1、第5戰區,數量眾多,需要糧食巨大。恰碰上河南災害,雪上加霜,且當時民國政府中央對河南的賦額從500萬石減到280萬石,河南駐防部隊的軍糧立馬告緊急。從鄰省調撥大量糧食,運輸極端困難不說,時間上也來不及,只好第1戰區核減10萬包,第8戰區移撥10萬包,陝西代購40萬包,安徽代購20萬包等東拼西湊,才勉強湊足了軍糧定額。
真要不管災民,充分保障抗日駐防軍隊的糧食,對民國政府來說是很容易,把當年的500萬賦額不削減或者只削減一小部分。又或者民國政府中央的撥款全部用來購買軍糧,完全可以保證河南駐軍的軍糧充足。何必到第1,第5戰區的部隊自己先削減部分軍糧救濟災民,然後鬧到最後要東挪西湊才勉強完成軍糧定額呢?
在這種情況下,國軍還有大範圍的節食救災舉動,甚至調撥軍糧救濟災民。無論如何都會讓人都懷疑這部電影和小說裡噱頭杜撰到了什麼程度。
六:小結
當然1942河南災害,民國政府做的還不止這些,比如1943年2月河南省政府還制定了保護農民土地辦法,規定因災荒而賣當之土地、房產, 准五年內以原價贖回;甚至政府將這次救災工作“明定列為各縣縣長及各級行政人員重要考成之一”,對於救災不力的甚至給予免職的處罰(⑨鄧拓:《中國救荒史》,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12 頁。)
最後我們可以算一筆經濟賬,1942河南災害民國政府直接撥款加平糶基金,加上各種工賑和農業貸款,接近1.5億,這個還不包括救災期間金額龐大的各種民間捐款,各縣自籌的1億多平糶基金。各種水利,築路等工程的雇傭勞力成本,糧食調撥的成本等等。這裡跟政府撥款相關的金額起碼接近2億。2億在當時是什麼概念呢?我可以給個數字,1942年,中國整個財政支出是244億左右,2億相當於1942年財政支出的0.8%。
而2011年中國財政支出是10萬9千億左右,乘以0.8%,那就是相當於2011年財政支出裡拿出872億救災!!而且當時1942年是抗戰正激烈時期,軍費支出巨大,1942年的軍費支出占了46%,其餘才是國家各項開支,等於2億元是從軍費外的54%開支裡擠出來的,非常窘迫。
(後有段宇巨集先生補充新資料:1942年財政資料那段,查了是這樣的,按實際收支算,那一年的財政收入是52億法幣,支出245億,軍費實際開支是152億,占比重是62%。1942年撥款約近2億賑災,占財政收入的近4%,按中共2011的十萬億財政收入算,相當於撥近4000億救災。)
這些資料說明民國政府不救災?消極救災?
那些在電影和小說得出民國政府1942年不救災,或者消極救災結論的人,甚至把日軍虛立為救神地位的人的確就像黃道炫先生說的那樣,那是一種心靈幻像,或者乾脆就是一個泡沫,一戳就破。
這是電影《1942》的廣告語,很好的語句,不過用在這部電影和小說裡,會變得非常諷刺。
相關文章: